
甫於10月24日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登場的《島影琴深 II: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》,以科技結合古典、以光影譜寫樂章,演出當晚座無虛席、好評如潮。該系列作品《島影琴深》已於今年三月榮獲全球音樂大獎(Global Music Awards, GMA)及美國洲際音樂大獎(InterContinental Music Awards, ICMA)共六項殊榮;而在演出前一週,更一舉拿下美國繆思設計大獎(MUSE Design Awards)九項大獎——包括四座鉑金獎與五座金獎。
這項橫掃古典音樂與設計領域的驚人成就,使《島影琴深》成為國際間少見的文化科技典範。繆思官方盛讚:「此製作不僅是一場音樂會——它是以智慧科技為驅動的文化創新原型。」

古典與科技的夢幻交響 現場觀眾感動落淚
本次音樂會由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主辦、璞藝文化藝術製作,藝術家余曉怡策畫與演出,並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。開場以巴赫〈管風琴序曲〉揭幕,結合AI即時生成互動,讓色彩與節奏共舞、光影隨音樂流轉,將音樂廳化為沈浸式的藝術場域。
上半場以台灣作曲家蕭泰然作品為亮點,搭配已故藝術家陳輝東與畫家陳香吟父女畫作,透過AI重現跨時空的深情對話。當〈白牡丹〉旋律響起、畫面重現畫中母女相聚的場景時,畫家陳香吟與母親相視而笑,動容落淚。

下半場自〈綠島小夜曲〉與〈淡水暮色〉開場,厚實的管風琴音色喚起每位觀眾的島嶼記憶。壓軸作品《島影琴深》組曲結合薩克斯風、弦樂與打擊樂,搭配如水面流光的AI投影,最後以〈靈感台灣〉作結,成為寫給土地的情感告白。
安可時,余曉怡笑著說:「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,為大家伴奏〈月亮代表我的心〉。」全場觀眾齊聲合唱、手機燈海閃耀,氣氛感人至深。
藝術 × 科技 × 台灣 讓世界聽見創新文化的聲音
余曉怡表示:「這次加入台灣作曲家蕭泰然的作品及我改編的〈白牡丹〉,讓台灣原創管風琴音樂被世界聽見,是我的心願。」
她強調,這樣的跨域演出極具挑戰,必須兼具高超演奏技巧與藝術感,才能駕馭AI即時生成的光影互動。「我們不只是想讓觀眾聽音樂,而是希望他們能『看見音樂』,讓藝術在科技中重生。」
製作人林昭憲(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、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理事長)指出:「文化與科技的結合,就是台灣走上世界舞台的秘密武器。台灣的藝術與創新能量,將成為國際文化的新亮點。」

跨界團隊共創新典範
《島影琴深 II: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》由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主辦,璞藝文化藝術製作,攜手工業技術研究院、黑川互動媒體、藝高文創、山影藝術實驗所、亞德整合行銷共同打造。全場導入AI動態影像與光建築生成技術,讓舞台光影隨音樂即時生成,觀眾不僅能「聽見音樂」,更能「看見聲音」。
本次演出亦獲文化部、經濟部產業技術司、高雄市文化局指導,卡洛塔妮主要贊助,並由永信藥品與台灣ESG城市淨零突破協會贊助支持。企業與藝術的跨界同行,讓更多人聽見來自台灣土地的溫度與光。


新聞聯絡人
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 JENNY
手機:0921-820-697 Email:[email protected]
演出與製作團隊
| 演出音樂家與作曲家 Performers & Creative Team
音樂會導聆:邢子青
管風琴獨奏:余曉怡
小提琴:李宜錦
大提琴:黃子維
薩克斯風:蔡佳修
打擊樂:那娜擊樂二重奏
委託作曲/編曲:徐子晴、鄭偉杰、史帝芬・卡拉 (Stephane Kara)
| 製作與策劃 Production & Artistic Team
總製作人:林昭憲
策展人暨藝術總監:余曉怡
藝術作品圖像授權:陳香吟
創意顧問:吳米森
科技藝術顧問:林羽婕
技術統籌:歐聰陽
舞台總監:方淥芸
製作人特助:許文娟
行銷經理:邱文郁
行政助理:習永儀
技術執行助理:林悅恩
攝影團隊:亞德整合行銷
錄影音:摩根音樂藝術
| 主辦與製作 Organizers & Producers
主辦:福爾摩沙管風琴文化協會
製作:璞藝文化藝術
製作協力:亞德整合行銷
科技藝術團隊:黑川互動媒體藝術、山影藝術實驗所
技術支援:工業技術研究院、藝高文創、米森映画
指導單位:文化部、經濟部產業技術司、高雄市文化局
| 贊助與支持 Sponsors & Support
主要企業贊助:卡洛塔妮 (Karihome)
贊助單位:永信藥品、台灣 ESG 城市淨零突破協會
公益贊助:璞藝文化藝術「音樂〜愛無限方案」
學子公益贊助:李玉全文教基金會、廖裕輝、鄒均鳴、王培齡、張介瀚、劉志忠
設備贊助:台灣愛普生科技 (Epson Taiwan Technology)
調音贊助:琴峰樂器 FAZIOLI Piano,CONTENT Organ
活動贊助:林宏璋
更多資訊請見:Hsiaoyi yu余曉怡的音樂沙龍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63754088827


